天坛建筑的空间艺术
从天坛总平面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古代匠师们的匠心所在。以西天门甬道与丹陛桥的交会点为一个中心点,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长度比例关系:
一.从西天门甬道登上丹陛桥,向北望去,是祈谷坛南垣正门南砖门,这座三孔的砖筑门是祈年门前的一道前门。向南望去,则是天坛内坛北墙正门成贞门。两门的距离约为375米,而西天门甬道与丹陛桥交会点与祈谷坛南砖门的距离约为125米,而与成贞门的距离约为250米。两者的距离之比为1:2。
二.再从同一位置观察它与祈年殿和圜丘坛的距离关系。从天坛的总平面图看,由西天门甬道与丹陛桥的交会点到祈年殿中心点的距离约为250米,而由同一点到圜丘坛中心点的距离约为500米,两者之间的比值同样为1:2。
三.同样是这个位置,它与祈年殿中心点的距离约为250米,而与成贞门的距离也是250米,而成贞门与圜丘坛中心点的距离也为250米。也就是说,这个进入祭祀大典的切入点设在距离祈年殿为总距离的三分之一,而距离圜丘坛为总距离的三分之二处,从而使两者之间在空间视觉与心理感受上达到一种平衡。
四.同样有趣的长度比例还有,比如,斋宫东门前有一条甬道延伸到丹陛桥下,这条甬道与丹陛桥相接处,恰好位于祈年门与圜丘坛中心点距离的中点上。祈谷坛南砖门位于西天门甬道与丹陛桥交会点和祈年殿中心点之间距离的中点上;同样,回音壁圆形庭院的中心点,也恰好位于圜丘坛内北门与内坛墙北门成贞门之间距离的中点上。
其实,这种比例上的控制,更是通过一种空间网格方式来实现,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所使用的“平格网”法,即将一个建筑群用一个标准的尺度,如5丈或3丈,将建筑物放置在这一网格的适当位置上,从而形成一种有控制的空间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