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石闵(即冉闵)发布了“杀胡令”,这一命令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鲜为人知的是,在实施“杀胡令”之后,冉闵却将自己的儿子冉胤封为大单于。这一举动引来了汉族重臣韦謏的激烈反对,认为这种“左手打右手”的做法极为不妥。那么,冉闵究竟为何要任命冉胤为大单于呢?接下来,我将对此问题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自东汉末年起,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周边少数民族为代表的部落日渐迁入中原,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五胡入华”。随着这些民族的迁入,原本作为“五胡”领导者的“大单于”称号,逐渐演变为中原王朝专门为内迁的“五胡”所设立的官职。自东汉末期开始,中原王朝册封的大单于,基本上都是由“五胡”当权者所担任的。
在西晋“八王之乱”之后,原本的“五胡入华”演变为更加混乱的“五胡乱华”局面。然而,中原王朝设立大单于的传统并没有改变,即使此时掌握中原政权的已经是由“五胡”创建的政权。在这场动荡中,对于后赵等“五胡”建立的政权来说,胡汉之间的矛盾正是其统治上最为严峻的危机,但他们却无能为力来加以解决。
展开全文
后赵因此建立了一种较为粗糙的“胡汉分治”体系,其中的大单于是后赵“胡治”体系的最高领导者。这一职位通常由后赵的宗室或太子兼任(例如石虎、石宣),而兼任大单于的宗室则掌控着后赵最为重要的胡人军事力量(如苻洪和姚弋仲)。冉闵作为石虎的养孙,自幼便目睹了这样的权力结构。
无论后世对此“杀胡令”的评价如何,冉闵在当时并没有削弱以石祗为代表的强敌,反而严重削弱了手中控制的后赵胡兵,造成统治更加不稳定。可以推测,冉闵可能出于某种悔意,试图通过重新册封大单于的方式来缓解“杀胡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后赵石虎的惯例,大单于的职位通常由皇子担任,这也是冉闵此时所考虑的策略之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