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还不等年轻人说什么,老人家就已经亲切地对他说道:“行了行了,你今晚想找到客店是不可能了。若是不嫌弃,我家倒是可以招待你一夜。”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称呼,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你对他人的态度。当年轻人毫不礼貌地称呼老人家为“老头儿”时,老人家对年轻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感,更别说帮助他了;而当年轻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亲切地称呼老人家为“老大爷”时,老人家对待年轻人的态度自然就有了转变。
称呼是“礼”的开始,也是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开始。当你以充满善意和礼貌的称呼与对方打交道时,对方自然也会报以同样的善意与礼貌;相反,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尊重对方,那么对方同样不会给你什么好脸色。
所以,情商高的人都懂得如何从称呼开始就打动别人,让对方感觉到快乐和温暖,从而留下一个好印象。而那些情商低的人却常常得罪了别人还不自知,甚至可能因称呼的问题而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机会。
那么,怎样选择合适的称呼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根据场合判断。
场合是判断称呼是否恰当的第一因素。如在本单位,同事关系比较亲密,就可以直呼其名,私下里还可以用昵称。但是在公司以外的工作场合,同事之间就不能随便用昵称,而要称呼对方的姓氏加职位。这样才能把对方在公司的职位,承担什么责任等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别人。
在多人场合,称呼要注意主次。宜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先女士后先生的顺序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自己的亲人为爸、妈、弟、妹等,而对外,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谦称,如“家父”“家母”“舍弟”等;对他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如“令堂”“尊兄”“令爱”“令郎”等。
第二,根据年龄判断。
这点很好把握。比如年轻的,称小姐、小妹、先生;对于年长些的,称女士、夫人、太太、大嫂、阿姨、奶奶、叔叔、伯伯、大爷、爷爷等。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对方的心理。俗话说:“逢人命短,遇货添钱。”意思就是说:对于别人的年龄,要少说几岁;对于人家买的东西,要往贵说。
第三,根据关系的亲疏判断。
如果是关系比较亲近的,可以直呼其名,或叫小名、绰号、雅号更显亲昵,这时,“小王”“老赵”这类称呼都不算失礼。若关系较远的就要用姓氏加上先生、小姐等正式称呼,或者加上职业、职位。对于完全陌生的一些服务人员为了让对方感觉亲切,也不妨用些非正式的称呼,如称呼出租车司机为“司机大哥/大姐”等。
第四,根据职业、职位判断。
不同的职业、职位,也有不同的称呼。如对医护人员称“大夫”“护士”,对公职人员称“同志”,对教师称“老师”。或在职位前冠以姓氏,如“康总”“高处长”等。
无论我们怎样称呼他人,关键是要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你很重要,我很重视你。
所以,永远别小看称呼这回事,寥寥几个字,可能会影响你和别人之间的情分。
喜欢请转发,偶尔识码请房老师喝杯咖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